歡迎訪問克孜勒蘇柯爾克孜弘鋒機械官網(wǎng)!
手機:15662672636
電話:15662672636
郵箱:didihay@qq.com
地址: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
發(fā)布時間:2023-08-17 點此:1922次
資料照片
■本報記者 毛錦偉
問:最近南京升降貨梯哪家好用,申城開始試點彩色公交專用道,有媒體說,這是上海第一條“彩色馬路”。一些微信公眾號也由此關(guān)注了上海“馬路之最”這個話題,其中,“上海南京升降貨梯哪家好用的第一條馬路”的歸屬引起了大家的爭議。我周圍同事,有的說中山東二路是上海的第一條馬路;也有人說,這第一的頭銜應該屬于楊樹浦路;還有的說是河南中路、南京路等等……眾說紛紜,莫衷一是。
請問,究竟哪條路才是上海第一條馬路,是否有權(quán)威定論?這條馬路的背后,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呢? (市民 侯女士)
民間說法
上海最早的馬路是
楊樹浦路
市民馬先生:據(jù)史料考證,上海開埠后,英租界的核心在外灘南京路。1869年,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從外灘沿黃浦江修一馬路至“楊樹浦”,名為楊樹浦路。19世紀80年代,租界當局又將楊樹浦路向東延筑至剛狄路(今黎平路)。
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。楊樹浦路的辟筑,為外商大舉搶占黃浦江濱江岸線,開辟工業(yè)帶創(chuàng)造了有利的條件。楊樹浦路上,也出現(xiàn)了許多上海乃至全國的工業(yè)“第一”:中國最早的工業(yè)化造紙廠、上海最大的修船塢、中國第一座現(xiàn)代化水廠、第一家工業(yè)化制糖廠、第一家城市煤氣廠、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在華首家電子工廠……
正是由于楊浦深厚的工業(yè)基礎,才有了蘇州河的倉庫堆棧,才有了南京路的繁華,最終是外灘金融區(qū)的形成。楊樹浦路,是楊浦區(qū)乃至于上海的第一條近代意義上的城市道路,這是實至名歸。
權(quán)威解答
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員、上海地名學會副理事長 薛理勇
最早的“道路”
要追溯至明朝
要回答“上海第一條馬路是哪一條”這個問題,首先需要的是給“馬路”做個界定。如今,我們常說的“過馬路”、“逛馬路”,這“馬路”通常就是泛指一般的道路。那么,要說起上海最早的道路,便是明弘治年間的《上海志》中記載的那些道路了。其中,有幾條路如今依然有跡可循。
根據(jù)《弘治上海志》卷五所載宋人董楷 《古修堂記》及《受福亭記》,上海在南宋末年就已形成了市鎮(zhèn)。咸淳初年,上海設鎮(zhèn),開始大量市政建設,留下不少“津梁堂宇”。元朝時,上海設縣,縣治范圍在今天上海市中心原南市區(qū)范圍內(nèi)。據(jù)記載,當時上海“有市舶,有榷場,有酒庫,有軍隘、官署、儒塾、佛仙宮館、賈肆,鱗次而櫛比”。
到明朝中葉,上海城內(nèi)已形成南北、東西縱橫交叉的街巷系統(tǒng)。縣署東西兩側(cè)辟出三牌樓街和四牌樓街兩條南北干道,另有新衙街、康衢巷、新路巷、薛巷、梅家巷5條主要街道,以及觀瀾巷、宋家灣、馬家巷、姚家巷、卜家巷等街巷。
這些巷弄,多為石板和泥土路面,路寬僅有2-3米,曲折而狹窄,主要供行人行走。而之所以多以姓氏作為道路命名,這和農(nóng)村成為市鎮(zhèn)過程中,姓氏家族集居有關(guān)系。
明朝記載的這些路中,如今僅有薛弄底街和梅家街仍然存在,且保留了當時的名字,即為當時的薛巷和梅家巷。其他幾條,有的消失了,有的被并掉了,有的則改頭換面。“新衙街”大抵是今天的新弄,“新路巷”大抵是今天的望云路,“康衢巷”大抵是今天的巡道街。
上海的這些古老街巷,自然沒法分第一、第二;但是,它們確實是上海見著于文字記載的最早道路。
第一條馬路
非“大馬路”莫屬
不過,上海以路作為道路名稱,這已是近代的事,與租界時期的“Road”有關(guān)。因此,要說嚴格意義上的第一條“馬路”,得從外國人入華以后說起。楊樹浦路是早期的城市道路之一,但要說第一,還輪不上它。
1842年清廷被迫與英國簽訂《南京條約》,上海被列為通商口岸。1843年11月17日,上海正式開埠。1845年,英租界率先在上海建立;1848年、1849年,美租界和法租界也相繼建立。
1845年,上海英租界確定西界。1846年,英租界道路碼頭委員會修筑一條“界路”,這是上海第一條近代城市道路。即今天的河南中路。
而為什么我們會將路說成是“馬路”,這里面還有故事。
1848年,英租界再次延伸至今西藏中路。1851年,麟瑞洋行大班霍格、韋伯等五人共同組織上海跑馬總會,在今南京東路以北、河南中路以西處,永租土地80畝新建花園,即上海第一跑馬場,也被稱為“老花園跑馬場”。花園的南側(cè)設有拋球場,沿花園內(nèi)側(cè)則筑成一條跑馬道,以供賽馬。不久以后,因為場地狹小,跑馬總會在花園南側(cè)外增筑馬道一條。因為這條道路是專供賽馬使用而筑,所以,就被上海居民稱之為“馬路”,意為馬走的路。城市道路,被稱之為“馬路”,正是由此開始的。
同時為方便會員前往賽馬場,上海租界當局修筑一條與南側(cè)馬道平行的道路,從外灘直抵跑馬場。這第一條修建的,就被命名為“大馬路”,也就是現(xiàn)在的南京路。此后租界興建數(shù)條與這條馬路平行的道路,分別又命名為二馬路、三馬路等等。
所以說,名正言順的上海第一條“馬路”,那就是大名鼎鼎的“大馬路”——南京路了。
上海自己修的
第一條馬路
1846年英租界就開始修筑近代馬路,帶來了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。華界見此不甘示弱,也開始動起了建造新式馬路的念頭。這條市政出資、上海人自己筑的第一條新式馬路在哪里?就是南起南碼頭(今南浦大橋西起點)、北至十六鋪的黃浦江邊的外馬路。這條路總長“六百丈”左右,估算銀兩需“四萬兩”,從動議到完工足足花了10年時間。
近代中國以前,中國無所謂市政,縣城道路一般由善堂或私人興建。自康熙開海禁后,上海縣城東門外的黃浦江岸逐漸發(fā)展為碼頭堆棧的集中區(qū),各幫商人相繼出資修筑從江邊通往縣城的東西向馬路,但很少有人愿意出資筑南北向、并且連貫東西向馬路的道路,這給城市運輸和交通帶來不便。尤其是進入十九世紀中后期后,臨黃浦江的岸線地價激增,部分商人為爭奪臨江之地建立碼頭堆棧,不惜違法侵占沿江公產(chǎn)。
在這種情況下,1894年,署理上海縣知縣黃承暄向上海道提議,由地方政府出資,沿黃浦江岸筑一馬路,既可以此馬路作為標準,確定黃浦江的岸線,杜絕市民隨意侵占黃浦灘的行為;同時又可以成為溝通各條東西向道路的主干道,以方便南北向交通。此議經(jīng)上海道黃祖絡呈兩江總督張之洞批準,以上海道庫款興建。次年,又為筑該馬路而成立上海南市馬路工程局。
1897年馬路筑成通車,這是上海第一條由地方政府撥款和組織修筑的道路,初也稱“馬路”或“大馬路”。1905年,南市當局決定再筑一條位于該馬路里側(cè),又與該馬路平行的馬路。筑成后,根據(jù)位置的內(nèi)外,里側(cè)的遂被稱為“里馬路”,就是今天的中山南路,而外側(cè)的原馬路則被稱之為“外馬路”。
相關(guān)鏈接
上海最長的馬路——
除了環(huán)線路之外,最長的是滬太路。滬太路南至上海市閘北區(qū),北至江蘇省太倉市瀏河鎮(zhèn),全長約38.5公里,是上海到太倉的一條省際公路。1921年建造完畢通車,是上海到外省市最早的公路,也被列為上海最長馬路。
上海最短的馬路——
可謂眾說紛紜,比較有名的短馬路——太平路和厚德路。太平路位于虹口區(qū)溧陽路旅順路間東大名路南側(cè),全長只有50余米,路上門牌只有1號,即“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浦江海關(guān)”。
厚德路位于虹口區(qū)四川北路與邢家橋南路間,全長僅有30米,但卻有3戶人家。因為這些短馬路在地圖上都被忽略不計了,所以很難判斷最短馬路的頭銜應該花落誰家。我們也可以再去尋找和發(fā)現(xiàn)自己身邊的最短馬路。
上海最寬的馬路——
世紀大道,曾名中央大道、軸線大道,是上海浦東新區(qū)的一條主要道路。東起世紀公園,西至陸家嘴東方明珠電視塔并與延安東路隧道直接相連,被譽為“東方的香榭麗舍大街”。世紀大道以100米的平均寬度成為上海公認的最寬馬路。
上海最窄的馬路——
龍泉園路可謂上海最窄的馬路,一頭連寧波路,另一頭是南京路步行街,總寬才1.46米。
如果兩個人拿東西面對面走的話都會磕磕碰碰,相比上海最寬的弄堂——雙車道的鎮(zhèn)寧路465弄來說,真是有些寒磣了。
(以上摘自“上海發(fā)布”)